摘要
酒店大堂休息区作为宾客进入酒店后的首个核心停留空间,其艺术品设计不仅承担着视觉装饰功能,更肩负着地域文化传递与空间体验优化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南雄地区酒店为研究对象,结合南雄 “岭南古郡”“红色苏区”“银杏之乡” 的文化特质,从地域文化符号提取、功能与美学的融合、材料技术创新三个维度,探讨酒店大堂休息区艺术品的设计策略。研究表明,将南雄本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酒店空间的文化辨识度与宾客体验感,为地域文化在酒店软装设计中的活化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南雄酒店;大堂休息区;艺术品设计;地域文化;软装设计
一、引言
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已不再是单纯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而是成为地域文化展示与宾客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堂休息区作为酒店的 “第二客厅”,其空间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宾客对酒店的第一印象,而艺术品作为软装设计的核心元素,是实现空间文化表达与情感共鸣的关键媒介。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交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既有珠玑巷的岭南迁徙文化、梅关古道的商贸历史,也有红军长征的红色记忆,还有秋冬季节金黄璀璨的银杏景观。如何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酒店大堂休息区的艺术品设计语言,实现 “在地性” 与 “现代性” 的平衡,成为南雄酒店软装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雄地域文化的核心符号,结合酒店大堂休息区的功能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艺术品设计策略,以期为南雄酒店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思路。
二、南雄地域文化核心符号的提取与解析
地域文化符号是艺术品设计的 “灵魂”,只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核心内涵,才能让设计作品具备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南雄地域文化呈现出 “历史 + 自然 + 红色” 的三重特质,其核心符号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历史人文符号:珠玑巷与梅关古道的文化印记
珠玑巷作为 “岭南第一巷”,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其古建筑中的青砖灰瓦、雕花窗棂、石板街巷,以及承载迁徙历史的姓氏碑、祠堂匾额,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梅关古道作为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其青石板路、关楼城墙、古驿道旁的碑刻,不仅见证了商贸往来的繁华,更蕴含着 “开拓进取” 的文化精神。这些符号所承载的 “迁徙文化”“商贸文化”,可为艺术品设计提供丰富的造型灵感,例如将石板路的肌理转化为雕塑的表面质感,将姓氏碑的文字元素提炼为装置艺术的构成部分。
(二)自然生态符号:南雄银杏的视觉与意境表达
南雄市坪田镇、帽子峰镇的古银杏林,是岭南地区罕见的秋冬自然景观,每年 11-12 月,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大地,形成 “金色童话世界” 的意境。银杏作为南雄的 “市树”,不仅是自然生态的代表,更象征着 “坚韧长寿” 的文化寓意 —— 银杏作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有 “活化石” 之称,其叶片的扇形结构、叶脉的放射状纹理,以及树干的苍劲形态,都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元素。此外,银杏叶的色彩变化(从翠绿到金黄)也为艺术品的色彩搭配提供了自然参照,能够营造出温暖、宁静的空间氛围,与酒店大堂休息区的 “休憩” 功能高度契合。
(三)红色文化符号:红军长征的精神传承
南雄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期间曾在此开展革命斗争,留下了油山革命根据地、水口战役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符号不仅包括五角星、红旗、军号等具象元素,更蕴含着 “艰苦奋斗”“忠诚奉献” 的精神内核。在酒店艺术品设计中,红色文化符号的运用需避免直白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抽象化、隐喻性的设计语言传递精神内涵,例如将红军行军路线转化为装置艺术的线条,将革命时期的书信、标语文字提炼为墙面浮雕的图案,既体现红色文化的厚重感,又避免破坏休息区的舒适氛围。
三、南雄酒店大堂休息区艺术品设计的功能与美学平衡
酒店大堂休息区的核心功能是为宾客提供临时休憩、等候、交流的空间,因此艺术品设计需在满足美学需求的同时,兼顾功能性与体验感,避免出现 “重装饰、轻实用” 的问题。结合南雄地域文化符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一)座椅类艺术品:文化造型与舒适体验的融合
休息区的座椅是宾客接触最直接的家具,其设计可将南雄地域文化符号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例如,以银杏叶的扇形轮廓为基础,设计弧形座椅的靠背造型,座椅表面采用仿银杏叶纹理的织物面料,颜色选用温暖的米黄色或浅棕色,既呼应银杏文化主题,又保证坐感舒适;或以梅关古道的青石板路为灵感,设计石材桌面的休息桌,桌面雕刻古驿道的路线图,既增加文化趣味性,又具备实用功能。此外,座椅的排列方式也可融入文化理念,例如采用 “街巷式” 布局,模拟珠玑巷的街巷肌理,让宾客在休憩时感受到 “漫步古巷” 的意境,提升空间的沉浸感。
(二)墙面艺术品:空间叙事与视觉引导的结合
酒店大堂休息区的墙面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墙面艺术品的设计需承担 “空间叙事” 的功能,引导宾客了解南雄文化。例如,可采用大型壁画的形式,描绘珠玑巷的迁徙历史场景,画面中融入青砖灰瓦、古榕树、迁徙人群等元素,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 “中原人南迁” 的历史画面;或采用现代装置艺术的形式,将银杏叶的造型进行放大与抽象,用金属或亚克力材质制作立体墙面装置,叶片内部嵌入 LED 灯带,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 白天呈现金黄的叶片质感,夜晚则通过灯光营造出 “银杏林夜景” 的浪漫氛围,既丰富视觉体验,又避免墙面的单调感。此外,墙面艺术品的尺寸需与休息区的空间尺度相匹配,例如在小型休息区,可采用多幅小型浮雕组合的形式,分别展示珠玑巷、梅关古道、银杏林等文化元素,避免单一大型作品造成的压迫感。
(三)陈设类艺术品:细节点缀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陈设类艺术品(如摆件、花艺、灯具等)是休息区文化氛围营造的 “点睛之笔”,其设计需注重细节的文化表达。例如,在休息区的茶几上摆放小型雕塑,以银杏果为原型,采用陶瓷材质制作,表面刻画南雄古村落的建筑图案,既小巧精致,又蕴含文化内涵;花艺设计可选用南雄本土的植物(如银杏枝、梅花、山茶等),搭配古朴的陶罐或竹编花器,营造 “自然质朴” 的氛围;灯具设计可借鉴珠玑巷祠堂的灯笼造型,采用木质框架与布艺灯罩,灯光透过灯罩呈现出雕花图案,在地面或墙面形成光影效果,增强空间的温馨感。此外,陈设类艺术品的摆放需遵循 “疏密有致” 的原则,避免过度堆砌导致空间杂乱,例如在休息区的角落摆放一件大型银杏雕塑,周围搭配小型花艺与灯具,形成 “主次分明” 的视觉焦点。
四、南雄酒店大堂休息区艺术品设计的材料与技术创新
材料与技术是实现艺术品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合理运用本土材料与现代技术,能够提升艺术品的质感与生命力,同时降低设计成本,实现 “在地性” 与 “可持续性” 的统一。
(一)本土材料的创新应用
南雄地区拥有丰富的本土材料资源,如木材、石材、陶瓷、竹编等,这些材料不仅成本较低,更蕴含着自然质朴的地域特质。例如,在雕塑设计中采用南雄本地的樟木,其纹理清晰、质地坚硬,且具有天然的香气,能够营造 “自然清新” 的空间氛围;石材可选用南雄的青石,其色泽沉稳,表面经过打磨或凿刻处理后,可呈现出梅关古道青石板路的肌理质感,用于休息桌桌面或墙面浮雕的制作;陶瓷材料可与南雄传统制陶工艺结合,制作银杏叶造型的摆件或墙面砖,表面采用釉下彩工艺绘制地域文化图案,既保留传统工艺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竹编材料可用于灯具灯罩或座椅靠背的制作,其轻盈的质感与自然的纹理,能够增强空间的通透感与亲和力。
(二)现代技术的融合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如 3D 打印、LED 灯光、数字投影等)为酒店艺术品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银杏叶造型的装置艺术,可实现复杂的造型结构,且能够根据空间需求调整尺寸与数量,提高设计的灵活性;LED 灯光技术可用于墙面装置或雕塑的光影设计,通过编程控制灯光的颜色与亮度变化,模拟银杏叶从翠绿到金黄的季节变化,或再现红军长征时期的 “星火燎原” 场景,增强艺术品的互动性与感染力;数字投影技术可将南雄的自然景观(如银杏林、梅关古道)或历史影像(如珠玑巷迁徙场景)投影到休息区的墙面或地面,让宾客在休憩时仿佛 “置身其中”,提升空间的沉浸感。此外,现代技术的运用需避免过度追求 “科技感” 而忽视地域文化的本质,例如在数字投影内容的选择上,需以真实的南雄文化元素为基础,避免虚构或夸张的表达,确保文化传递的准确性。
五、结论与展望
南雄酒店大堂休息区的艺术品设计,需以地域文化为核心,实现 “文化表达、功能需求、材料技术” 的三维统一。通过提取珠玑巷、梅关古道、银杏林、红色文化等核心符号,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并融入座椅、墙面、陈设等各类艺术品中,能够有效提升酒店空间的文化辨识度与宾客体验感。同时,本土材料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降低设计成本,还能赋予艺术品更多的质感与生命力,实现 “在地性” 与 “可持续性” 的平衡。
未来,南雄酒店大堂休息区的艺术品设计可进一步加强 “互动性” 与 “个性化” 的探索。例如,设计可触摸的墙面浮雕,宾客通过触摸不同区域触发对应的南雄文化解说语音;或根据不同季节(如银杏季、梅花季)调整艺术品的色彩与造型,增强空间的新鲜感。此外,还可结合南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采茶戏、木雕工艺),将其融入艺术品设计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南雄酒店的软装设计将成为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为酒店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