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江县巫溪风物凝于器:酒店软装摆件里的草原风、古镇盐韵与非遗魂
2025-09-09 15:28:36
在重庆巫溪,红池坝的草原随季节铺展绿毯与雪被,宁厂古镇的盐井藏着千年熬盐的烟火,大宁河的竹筏载过纤夫的号子,阴条岭的林海渗着草木的清冽,还有巫溪漆艺的红黑撞色、向家班皮影的灵动剪影,藏着这片土地的匠心与故事。当地酒店的软装摆件,便从这些“自然肌理与人文记忆”中采撷灵感,用羊毛的柔软、老木的沧桑、生漆的厚重、陶土的质朴,将草原的牛羊、盐井的木桶、皮影的纹样凝成立体风物。每一件摆件都不止是空间点缀,更是能触摸的“巫溪切片”,让客人在触碰间,读懂这座城“草原养旷、古镇藏韵、非遗传情”的独特气质。
一、红池坝草原:摆件里的牧野清风与四季诗意
红池坝是巫溪的“云中草原”,春夏的绿草如茵、秋日的金黄漫野、冬日的雪覆苍茫,还有散落在草原的牛羊、风车、蒙古包,藏着“天地辽阔”的惬意。摆件设计以草原为魂,用天然材质复刻草原的柔软与开阔,让牧野的气息在空间里流淌。
1.大堂的“草原牧歌”装置
酒店大堂中央的落地摆件《红池漫野》,像把红池坝的一角“搬”进室内,用层次分明的材质还原草原肌理: 主体用“渐变羊毛毡”堆叠出草原的起伏地形——底层是深绿羊毛(模拟盛夏牧草),中层叠浅黄羊毛(复刻秋日草色),顶层铺细碎白羊毛(象征冬日残雪),羊毛毡表面故意留着细微的“毛絮肌理”,摸上去柔软如真实草地;地形高处立着三座“迷你蒙古包”,包身用棕色帆布缝制,表面印着巫溪非遗“摆手舞纹样”,包顶的“毡尖”用黄铜打造,泛着温润的金属光,与柔软的羊毛形成刚柔对比。 草原上的“生灵”鲜活灵动:十余只“金属牛羊”散落在羊毛毡间——绵羊用哑光白铜打造,身体圆润,表面激光雕刻“羊毛卷纹”;牦牛用深褐紫铜制作,牛角锋利,鬃毛用细铜丝缠绕,姿态各异:有的低头“啃草”,有的抬头“望风”,有的俯身“休憩”;牛羊旁还卧着一只“陶土牧羊犬”,陶身用浅灰釉上色,釉面做“冰裂纹”处理,像草原上经风历雨的老犬,拙朴又传神。 - 底座藏着“季节细节”:用浅棕陶土打造“仿草原土壤”基座,表面刻着“红池坝”三个隶书大字,字缝里嵌着细小的“干花标本”(草原常见的金露梅、狼毒花);基座边缘散落着几颗“天然玛瑙石”(巫溪本地矿产),石头的红褐纹理与羊毛的软、金属的硬形成质感碰撞,仿佛草原的阳光正从玛瑙石上折射出来。 客房窗台的小型摆件则是“草原微缩”:用胡桃木做成长方形底座,表面雕刻“草原风蚀纹路”;底座中央插着一根“黄铜风车”,风车叶片印着“红池坝”简笔画,风吹过时叶片轻转,发出细碎声响;风车旁卧着一只“羊毛毡小羊”,羊身缀着几颗小玛瑙,像草原上的露珠,柔软又精致。
二、宁厂古镇:摆件里的盐井岁月与纤夫号子
宁厂古镇是“中国盐都活化石”,千年盐井的卤水、木质的盐桶、青石板的盐道,还有大宁河上的竹筏、纤夫的麻绳,藏着“盐与水共生”的沧桑。摆件设计以古镇盐文化为魂,用老木、陶土、麻绳复刻岁月质感,让古镇的记忆在空间里沉淀。 1.餐厅的“盐韵古镇”系列摆件 酒店餐厅的餐边柜与桌面摆件《宁厂盐记》,聚焦古镇的“熬盐与航运”,用复古材质传递历史温度: - 餐边柜的“盐井微缩模型”:主体用老榆木雕刻成“宁厂古镇盐井”的轮廓,木面保留自然的虫蛀痕迹与水蚀纹路,像从古镇拆来的老木料;盐井“井口”用黄铜打造,内壁刻着“盐卤纹路”,井口旁立着一个“木制盐桶”,桶身用麻绳缠绕,桶底嵌着一块“盐晶标本”(巫溪天然盐晶),打开桶盖能闻到淡淡的盐香,仿佛刚从盐井提上来的卤水。 - 桌面的“纤夫竹筏”摆件:用巫溪本地楠竹编织成“迷你竹筏”,竹筏表面保留竹材的天然纹路,边缘故意做“磨损处理”,像经过大宁河风浪的旧筏;竹筏上立着两个“陶土纤夫”,纤夫穿着粗布短衫,腰间系着麻绳,姿态前倾,仿佛正拉着竹筏逆流而上;竹筏下方用深色玻璃做“水影底座”,倒映着竹筏与纤夫的影子,模拟大宁河的水面效果,灵动又真实。 - 细节藏着“盐道印记”:盐井模型旁摆着一块“盐道青石板”(仿制品),石板表面刻着“马蹄印”与“盐担划痕”,复刻古镇盐道的岁月痕迹;石板上放着一个“迷你盐罐”,罐身用巫溪漆艺装饰,红黑底色上绘着“盐井熬盐图”,既可以装盐调味,又能作为装饰,实用与文化感兼备。 茶室的角落摆件则是“古镇茶器”:用老木打造“仿盐桶形状”的茶海,茶海表面刻着“大宁河航道图”;搭配“陶土茶杯”,杯身印着宁厂古镇的“吊脚楼剪影”,喝茶时仿佛能望见古镇的盐烟与河上的竹筏,满是岁月的宁静。
三、非遗匠心:摆件里的漆艺红黑与皮影灵动
巫溪的非遗是“活的文化”——巫溪漆艺的红黑撞色、向家班皮影的人物剪影、巫溪竹编的细腻纹路,藏着匠人的指尖温度。摆件设计以非遗为魂,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材质结合,让非遗的魅力在空间里绽放走廊的“非遗雅韵”系列摆件 客房走廊的壁挂与台柜摆件《巫溪匠造》,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装饰,既有文化感又不失趣味: - 壁挂摆件“漆艺皮影”:主体是向家班皮影的“经典人物”(如《封神榜》里的哪吒、姜子牙),皮影轮廓用牛皮雕刻,表面髹涂巫溪生漆,红黑底色上用金粉勾勒“衣纹纹样”——哪吒的“混天绫”用红漆填色,姜子牙的“鱼竿”用黑漆描边,细节精致;皮影背后装着微型LED灯,灯光透过牛皮,在墙面投出“皮影影子”,像在演绎迷你皮影戏,客人路过时忍不住驻足观看。 - 台柜摆件“竹编漆盒”:用巫溪竹编工艺编织成“方形盒子”,竹编表面髹涂透明生漆,既保护竹材又凸显竹纹的细腻;盒身侧面用红漆绘制“阴条岭林海图”,林海的“松枝”用黑漆勾勒,松针细密如真;盒子内部铺着浅绒布,可存放客人的小物件(如眼镜、手表),既实用又能展示竹编与漆艺的结合,让非遗融入生活。 - 角落摆件“漆艺镇纸”:用整块巫溪黄杨木雕刻成“红池坝草原轮廓”,木面髹涂红黑生漆,草原的“起伏线条”用黑漆描边,“牛羊剪影”用金漆点画;镇纸底部贴着防滑绒布,放在书桌或台面上,既能压纸又能作为装饰,指尖触碰时能感受到漆艺的光滑与木的温润,满是匠心。 咖啡厅的桌面摆件则是“漆艺杯垫”:用圆形牛皮制作,表面髹涂巫溪生漆,红底上用黑漆绘制“大宁河竹筏”“宁厂吊脚楼”等巫溪元素,杯垫边缘用麻绳包边,搭配咖啡杯使用,让客人在喝咖啡时也能触摸到巫溪的非遗温度。
摆件里的巫溪: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巫溪酒店的软装摆件最动人之处,在于让“草原的辽阔”“古镇的沧桑”“非遗的精致”自然交融。比如大堂的草原羊毛装置旁,摆着漆艺皮影摆件,柔软的羊毛与精致的漆艺形成质感对比;餐厅的盐井模型对面,挂着竹编漆盒,复古的木与细腻的竹编相映成趣;走廊的皮影壁挂旁,放着草原小羊摆件,人文的灵动与自然的鲜活碰撞出层次。
当客人触碰草原摆件的羊毛,会想起红池坝的清风;拿起盐井模型的盐桶,会闻到古镇的盐香;抚摸漆艺皮影的纹路,会感受匠人的温度。这些摆件就像“巫溪的风物钥匙”,打开了这片土地的记忆——有草原的辽阔、古镇的厚重、非遗的雅致,共同构成了巫溪最动人的模样。
扫描二维码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