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屏风里的卢湾记忆:酒店软装中藏着法式风情与弄堂温柔

2025-08-21 11:13:08

        在上海卢湾(现并入黄浦区,历史上的“卢湾”),淮海路的梧桐树荫曾洒过法式建筑的廊柱,新天地的石库门青砖藏着老上海的肌理,田子坊的弄堂里飘着咖啡香与市井声,复兴公园的铁艺栏杆缠绕着爬藤的绿意。当地酒店的软装屏风,便从这些“新旧交织的街巷记忆”中采撷灵感,用木材的温润、金属的优雅、玻璃的通透、织物的柔软,将法式拱窗的曲线、石库门的砖雕纹样、弄堂的窗棂轮廓与摩登霓虹的光影都织进屏风的纹样与结构里。每一面屏风都不止是隔断,更是能触摸、能打量的“卢湾气质切片”,让空间在光影流转中,流淌着老卢湾的雅致与烟火。  

一、法式风情:屏风里的廊柱与拱窗  

       卢湾的淮海路、复兴路藏着太多法式建筑的印记——Art Deco的几何线条、铸铁栏杆的卷草纹、拱窗的圆弧轮廓,这些“砖石上的优雅”为屏风注入了浪漫与秩序。设计师用金属与玻璃复刻这份风情,让屏风带着法式建筑的光影韵律。   

1.大堂的“法式拱窗屏风”   酒店大堂的主屏风《廊柱映光》,像把淮海路的法式建筑“裁”成了流动的隔断: 

      框架用哑光黄铜焊接出“双柱拱窗”的造型,柱身复刻法式建筑的凹槽纹路,柱头弯出卷草纹与涡旋纹浮雕,黄铜的暖金色泽像被夕阳晒透的建筑廊柱;拱门顶部用激光切割的金属板拼出Art Deco风格的几何网格,线条利落如老建筑的窗棂,网格间隙留着细碎的镂空,让光线能从缝隙中漏出。   - 屏风芯用三层夹胶玻璃打造,内层印着浅灰色的“法式街景剪影”——淮海路的梧桐树冠、建筑的老虎窗、街角的路灯,图案模糊如老照片;玻璃边缘磨出弧形,呼应拱门的曲线,灯光从屏风后亮起时,玻璃上的剪影会在地面投下淡淡的阴影,像阳光穿过建筑拱窗的光斑。   - 细节藏着“自然的温柔”:金属柱身缠绕着细铜丝弯成的“爬藤”,藤蔓上点缀着小小的黄铜叶片,叶片的弧度随柱身起伏,像复兴公园铁艺栏杆上自然生长的爬藤,柔化了金属的硬朗,让法式的精致多了几分生机。   西餐厅的屏风则更显轻盈,以“法式露台栏杆”为灵感:用细钢条弯出镂空的卷草纹,纹样间穿插着亚克力材质的“梧桐叶”,叶片边缘做了渐变磨砂处理,灯光透过时,叶影在墙面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淮海路的树荫落在屏风上。  

20250821/81a9cdd72c391c697a1085725b3c6298.jpg

二、石库门记忆:屏风里的青砖与砖雕  

     新天地、思南路的石库门是卢湾最鲜活的底色——青砖的斑驳肌理、门楣的砖雕纹样(如意纹、回字纹)、木窗的格栅轮廓,这些“老房子的筋骨”让屏风有了岁月的温度。设计师用木材与陶砖复刻这份质感,让屏风带着石库门的沉静与细腻。   

1.客房区的“砖纹屏风”   客房走廊的隔断屏风《青砖漫影》,像把石库门的墙面“搬进”了室内:  

       框架用老榆木打造,木材保留天然的树结与裂纹,像老石库门的木框被岁月磨出的痕迹;边框雕刻着简化的“石库门门楣纹样”——对称的如意纹与祥云纹,线条圆润如手工砖雕,木头上涂着半透明的木蜡油,露出棕褐色的木纹,摸上去能感受到雕刻的凹凸。   - 屏风芯用仿青砖纹理的陶板拼接而成,陶板表面故意做了“风化处理”,留着细碎的孔洞与斑驳的白霜,像老青砖被雨水冲刷后的样子;陶板间用黄铜条勾勒出“砖缝”,金属的亮色与陶板的灰调形成对比,砖缝里还嵌着细铜丝弯成的“爬山虎须”,从屏风底部向上蔓延,像石库门墙上自然生长的绿意。   - 屏风底部用浅灰色石材铺成“台阶状”基座,石材表面复刻石库门门槛的磨损痕迹,基座上摆放着小型的“石库门模型”摆件,与屏风的纹样呼应,让“老房子的记忆”更显立体。   茶室的屏风则聚焦“石库门木窗”:用胡桃木拼出“方格窗棂”,窗格间嵌着半透明的宣纸,纸上用墨色手绘石库门的天井小景——晾衣绳上的旗袍、墙角的腊梅、窗台的绿箩,灯光从屏风后透出时,纸面上的墨影会变得柔和,像老石库门里漏出的昏黄灯光。  

20250821/b086628df3b9f56d41f05b0bdc5e9273.jpg

三、弄堂烟火:屏风里的窗棂与市井  

       卢湾的田子坊、泰康路弄堂藏着最鲜活的生活气息——竹竿上的衣物、窗台的盆栽、斑驳的墙皮、交错的电线,这些“烟火里的细碎”让屏风有了人间的温度。设计师用竹木与织物捕捉这份灵动,让屏风带着弄堂的松弛与热闹。   

1.餐厅的“弄堂窗景屏风”   酒店餐厅的隔断屏风《弄堂漫望》,像把田子坊的弄堂“框”成了流动的画:   

       框架用竹竿与老杉木拼接,竹竿保留天然的节疤与弧度,像弄堂里随意搭起的晾衣杆;木杆之间用麻绳缠绕固定,绳结松散自然,带着手工的质朴,框架边缘故意留着不平整的切口,像从弄堂里“捡”来的旧木料。   - 屏风芯用粗麻布与棉纸拼接,麻布上用拓印的手法印着“弄堂墙皮纹理”——斑驳的石灰、脱落的墙漆、手写的“拆”字痕迹,质感粗糙如真实的墙面;棉纸部分手绘着弄堂生活小景:骑三轮车的小贩、坐在门口择菜的老人、墙角的自行车,画面用色清淡,像用水墨晕染的记忆。   - 细节藏着“弄堂的声音”:屏风底部挂着几个小小的陶制风铃,形状像弄堂里的酱油瓶、煤球炉,风吹过时,铃声清脆如弄堂里的叫卖声;麻布缝隙里还嵌着干花束——薰衣草与尤加利,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像弄堂里的栀子花混着煤炉的烟火气。   咖啡厅的屏风则更显小巧,以“弄堂窗台”为灵感:用旧木板拼出“凸字形窗台”,台上用陶盆种着薄荷与铜钱草,窗台边缘挂着细麻绳,绳上“晾”着微型的布制“小衣服”,屏风芯用纱帘代替,纱上印着模糊的弄堂路灯光影,风吹过纱帘晃动,像弄堂里流动的晚风。  

20250821/daf400244f6042e8c63ff4d3f33fdf12.jpg

四、摩登光影:屏风里的霓虹与街巷  

       卢湾的夜晚藏着老上海的摩登——淮海路的霓虹招牌、新天地的酒吧灯光、田子坊的灯笼暖光,这些“光影里的热闹”为屏风注入了活力与层次。设计师用亚克力与灯光演绎这份灵动,让屏风在明暗间流转着都市的烟火。   

1.宴会厅的“霓虹光影屏风”   酒店宴会厅的隔断屏风《夜色街巷》,像把卢湾的夜晚“叠”进了屏风里:  

       框架用黑色金属搭建出“街巷交错”的抽象结构,线条纵横如田子坊的弄堂路网,转角处故意做了圆弧处理,像老街道的自然转弯;金属架上安装着可滑动的轨道,让屏风能根据空间需求调整开合角度,灵活划分区域。   - 屏风芯用半透明的彩色亚克力板拼接,红色板模拟“霓虹招牌”的暖光,蓝色板模拟“夜空”的冷调,黄色板模拟“灯笼”的柔光;亚克力板上用激光雕刻“简化的街巷元素”——咖啡馆的遮阳伞、酒吧的酒瓶、街角的邮筒,图案边缘留着荧光涂层,灯光从背后照射时,图案会发出淡淡的荧光,像夜晚亮起的招牌。   - 底部基座用镜面不锈钢打造,倒映着屏风的光影,像雨后的街巷积水映出的霓虹,镜面边缘做了磨边处理,避免冰冷的锐利感,基座上摆放着小型的“霓虹灯模型”,闪烁着“卢湾”“淮海路”等字样,让记忆更显鲜活。   电梯厅的屏风则是“迷你光影剧场”:用多层亚克力板叠加出“街巷纵深感”,近景是石库门的青砖墙面,中景是梧桐树枝,远景是模糊的霓虹光斑,灯光从侧面照射时,每层亚克力的阴影重叠,像夜晚的卢湾街巷在屏风上流动。  

20250821/f4541ffe46cee2694d9042c558f1aafa.jpg

五、屏风里的卢湾:新旧交织的温柔  

       卢湾酒店的屏风最动人之处,在于让“法式的优雅”“石库门的沉静”“弄堂的烟火”与“摩登的活力”在光影中自然交融。大堂的法式拱窗屏风旁,可能摆着石库门砖纹的矮屏风,黄铜的暖光与陶砖的灰调在空间里和解;餐厅的弄堂屏风后,藏着霓虹光影的隔断,麻布的质朴与亚克力的鲜亮在灯光下相映成趣。   当客人触摸法式屏风的金属卷草纹,会想起淮海路的夕阳;打量石库门屏风的青砖肌理,会想起老房子的温度;瞥见弄堂屏风的麻绳与干花,会想起田子坊的市井香;仰望霓虹屏风的光影,会感受卢湾夜晚的热闹。这些屏风就像卢湾的“记忆拼图”,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纹样与光影中,读懂这片土地最深刻的故事——那是法式风情与本土烟火的共生,是老时光与新日子的温柔相拥。  

酒店软装设计

扫描二维码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890119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