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画映白城:酒店软装装饰画里的湿地魂、草原韵与民俗情

2025-10-17 16:33:30

        在吉林白城,向海湿地的芦苇荡摇曳着“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灵秀,莫莫格的候鸟舞动着“鸟类天堂”的生机,科尔沁草原的余晖晕染着“蒙族风情”的辽阔,查干浩特的古城墙镌刻着“辽金记忆”的厚重。这座“湿为裳、草为毯、俗为魂”的城市,每一寸肌理都交织着“自然壮阔、民俗鲜活、历史深沉”的独特气质。当地酒店的软装装饰画设计,便从“向海湿地、科尔沁草原、蒙族民俗”三大文化根脉中萃取灵感,用油画的厚重、水彩的灵动、版画的质朴,将鹤舞的倩影、草原的曲线、蒙古包的轮廓凝入画面。每一幅画都不止是墙面装饰,更是能触摸的“白城记忆载体”,让客人在凝视间读懂这座城市“湿养万物、草蕴豪情”的深层意蕴。

一、湿地灵韵:鹤舞苇荡里的生态画卷

         白城向海、莫莫格湿地是丹顶鹤、白鹤等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苇海鹤鸣、水波粼粼”的场景是白城最鲜明的生态符号。装饰画设计以湿地生态为魂,用柔和笔触与清新色调,让自然的清冽感在空间中沉淀。

1.大堂《向海鹤鸣》主题装饰画

        酒店大堂核心墙面悬挂《苇海寻鹤》巨幅油画,以向海湿地晨景为原型,打造沉浸式生态视觉:画面主体:采用横向构图,左侧以浅黄、银白颜料铺陈“芦苇荡”,笔触层层叠叠模拟芦苇随风摇曳的质感,苇穗处点缀白色高光,还原晨露折射的微光;画面中央用赭石色勾勒“浅滩水域”,水面以淡蓝、灰紫渐变晕染,叠加细碎的白色笔触模拟水波涟漪,3只丹顶鹤呈“品”字形分布——一只低头饮水,红色头顶与细长喙部用浓艳色彩突出;一只展翅低飞,羽翼边缘用透明颜料晕染,呈现轻盈感;一只伫立远眺,姿态挺拔,与远处的湿地天际线呼应。细节点睛:画面右侧角落暗藏“莫莫格候鸟剪影”,用淡灰色彩轻描几只雁群,与主体鹤群形成“动静对比”;远景处用浅蓝、淡紫模糊处理,勾勒湿地与天空的交界,云层以蓬松笔触绘制,透出柔和的晨光;画框选用浅棕色实木,边框雕刻简约芦苇纹,避免繁复装饰抢夺画面焦点,让视觉始终聚焦湿地生态之美。空间适配:江景客房的床头墙面挂《湿地晨雾》水彩画,以淡蓝、乳白为主色调,用湿画法晕染晨雾弥漫的芦苇丛,仅在画面中央用浓墨点出一只鹤的剪影,营造“雾里寻鹤”的朦胧感;走廊墙面则挂系列小幅版画《湿地四季》,分别以“春苇新绿、夏荷满塘、秋苇金黄、冬雪覆苇”为主题,统一采用浅木色细框,让客人行走间感受湿地四季变化。

20251017/2a18eda9f983e258502e4a865228fdad.jpg

二、草原豪情:牧歌辽阔里的蒙族画卷

        白城毗邻科尔沁草原,蒙族的那达慕盛会、蒙古包的穹顶、马头琴的旋律,藏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豪情。装饰画设计以蒙族民俗为魂,用浓烈色彩与粗犷笔触,让民俗的热烈感在空间中流转。

1.餐厅《草原牧歌》主题装饰画

        酒店蒙族特色餐厅的墙面装饰画《那达慕欢歌》,融合蒙族文化符号与艺术表达:画面主体:采用方形构图,画面中央以橙红、金黄为主色调,绘制“那达慕摔跤场景”——两名蒙族汉子身着传统“卓达格”(摔跤服),蓝色摔跤服上绣金色云纹,腰间系红色绸带,肌肉线条用厚重油彩勾勒,笔触硬朗有力,展现力量感;周围用浅黄、赭石色绘制围观的牧民,有的举着哈达,有的弹奏马头琴,人物面部用简练笔触刻画,突出欢快神情;背景以辽阔的草原为基底,远处的蒙古包用白色、浅蓝绘制,穹顶曲线圆润,与草原的平坦形成“高低对比”。 细节点睛:画面边缘点缀蒙族传统元素——左上角用金色颜料绘制“蒙古文吉祥语”,字体飘逸;右下角画一把“马头琴”,琴身用深棕色彩,琴弦以细白线条勾勒,琴头的马头造型精致;画框选用深棕色实木,边框雕刻蒙族“回纹”,四角镶嵌小型铜制蒙古包模型,让画框与画面主题呼应,强化民俗氛围。 空间适配:宴会厅的背景墙挂《草原日落》巨幅丙烯画,以橘红、深紫、金黄渐变铺陈草原晚霞,天空与地面的交界线倾斜,营造“辽阔无边”的视觉延伸感;前景处用黑色线条勾勒几顶蒙古包,帐篷前的篝火用橙红、明黄颜料堆叠,呈现跳动的火焰质感;包间墙面则挂小幅《蒙族生活剪影》素描,分别描绘“挤奶、煮茶、刺绣”等日常场景,用深灰画框,突出线条的简洁与生活的质朴。

20251017/bc73fafc11097fa51ea31d1d65442eb0.jpg

三、古城记忆:辽金遗韵里的历史画卷

         白城查干浩特是辽金时期的重要古城,残垣断壁、古城门、出土文物,藏着“千年岁月”的历史厚重。装饰画设计以古城历史为魂,用复古色调与细腻笔触,让历史的沉淀感在空间中弥漫。

1.茶室《古城寻踪》主题装饰画

        酒店文化主题茶室的墙面装饰画《查干浩特遗韵》,以古城遗址为原型,融合历史感与艺术感:画面主体:采用纵向构图,画面中央用深棕、浅灰颜料绘制“古城门残垣”,墙体表面用粗糙笔触模拟砖石纹理,部分区域刻意留白,还原风化痕迹;城门上方的匾额用淡金色彩轻描“查干浩特”字样,字体带有斑驳感,仿佛历经岁月侵蚀;画面左侧用淡蓝、乳白绘制“古城晨雾”,雾气缭绕在残垣周围,弱化硬朗的建筑线条,增添历史的朦胧感;右侧画几株低矮的灌木,叶片用深绿、赭石色,与灰调的城墙形成色彩对比,凸显生机。细节点睛:画面底部角落藏“辽金文物剪影”,用淡灰色彩画一只迷你陶碗、一枚古钱币,暗示古城的历史底蕴;画框选用做旧深棕实木,边框刻意做“磨损处理”,模拟老物件的岁月感,与画面的历史主题呼应;画的下方搭配木质置物架,摆放小型古城模型与辽金风格茶具,让装饰画与实物形成“虚实结合”。空间适配:走廊墙面挂系列《古城四季》淡彩画,分别以“春草覆残垣、夏雨润古城、秋叶落城门、冬雪盖砖墙”为主题,统一采用浅灰画框,色调柔和不抢眼;客房书桌上方挂小幅《古城细节》版画,聚焦古城砖石、门钉等局部,用黑白两色突出线条感,适合安静的阅读空间。

画里的白城:多元记忆的共生

       白城酒店的软装装饰画最动人之处,在于让“湿地的灵秀”“草原的豪情”“古城的厚重”自然交融。大堂的《苇海寻鹤》旁,挂着《那达慕欢歌》的局部复刻画,清新的蓝白与浓烈的橙红碰撞出层次;餐厅的《草原日落》对面,悬着《古城晨雾》,草原的辽阔与古城的深沉相互映衬;茶室的《查干浩特遗韵》旁,摆着《湿地四季》的小幅画,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鲜活交织成趣。 当客人凝视《苇海寻鹤》里的丹顶鹤,会想起向海湿地的清风;仰望《那达慕欢歌》里的摔跤手,能感受蒙族的豪情;品读《查干浩特遗韵》里的残垣,可触摸古城的岁月。这些装饰画如同白城的文化密钥,在色彩与笔触间打开了这片土地的记忆——有湿地的绿、草原的金、古城的灰,共同构成了白城最动人的模样。

20251017/226715fdd0f47d55f135798421e5fc82.jpg

酒店软装设计

扫描二维码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8901199715